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与新能源发展紧密相关的储能技术和产业也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各省市加快推进储能项目的落地,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配套储能设备的配储比例。
多地加速布局储能建设
在浙江长兴,总投资67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围绕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新能源原材料,规划建设全球领先的储能系统。浙江长兴县发改局副局长陈雪峰:“十三五”时期我们就已经开始谋划布局集“源网荷储售”一体的能源发展体系,储能产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支持市场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加强产品的技术研发,对技术比较成熟的龙头企业,我们吸引来长兴投资发展储能产业。“十四五”期间,浙江省力争实现200万千瓦左右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发展目标。
在山东济南,我国首座百兆瓦级分散控制储能电站正式投运。它每次充电可充21.2万度电,能够满足1000户家庭一个月的使用电量。
济南百兆瓦级分散控制储能电站工程师文子强:我们这个项目目前吸纳的是山东省内富余的新能源电量,每天可以充放两次,可以吸纳40万度电,然后通过电网的需求,实时地释放出去供用户使用。
湖南省建立“新能源+储能”机制,力争到2023年建成电化学储能电站150万千瓦时以上。
宁夏提出,新能源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10%、连续储能时长要达到2小时以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创新与产业策划中心主任戴剑锋:目前我们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进入了商业化应用的初期了。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的新型储能的这个规模,已经突破了300万千瓦。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陈海生:(目前)我们(储能)总体的装机,大概接近于我们系统电力总装机的2%,在2050年左右,就应该占到总装机的10%到15%,距离我们这个市场需求还有巨大的空间。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风电、光伏行业发电不稳定、间歇性的问题,需要储能设备的调峰、调频能力来解决,那什么是储能?储能指的是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类似于一个大型“充电宝”。
当前储能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储能,一类是化学储能。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蓄冷蓄热和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等。新型储能项目是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项目。
储能系统相当于“蓄水池”,不仅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电力系统不稳定问题,还能有效地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电能利用和供需平衡。储能最重要的用途是解决电力供需的时间错配问题,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调峰。不同的储能技术有其不同的优劣势和应用场景,在我国储能产业发展中,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在河北张家口,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在进行带电调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纪律:我们既可以通过电动机带动压缩机,把空气压缩,也是将电能转化为空气的压力能储存了。这个技术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和接入。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大型“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正加速推进。试验基地搭建了国内首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首座3兆瓦钠离子电池示范电站等七种储能技术验证平台以及储能技术检测实验室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仿真验证实验室。
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孙长平:它是集科研、实证和应用,三个结合在一起的,平台主要就是要验证新一代的储能技术,然后同时也是推动下一代的储能技术的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政策,将强化储能行业技术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并以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和规模化发展,完善政策配套和市场环境,培育成熟的商业模式。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创新与产业策划中心主任戴剑锋:国家出台了针对新兴储能的一些创新平台,来支持这个相关技术的研发。另外还有一些产教融合的平台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来推动相关的储能技术的发展,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加快融合。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在政策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思路,目前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创新与产业策划中心主任戴剑锋:目前来看的话,由于我们的新兴储能行业的发展还是初期,所以整体来看,从整个市场机制,包括行业管理的一些政策,目前来看还不是特别完善。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陈海生:储能技术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把规模体系做大,寿命进一步增加,还有要把这个成本降下来。形成体现储能价值的稳定价格机制,有利于储能的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专家表示当前储能路线多、应用场景广,由示范应用阶段向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标准制修订需求急剧增加,现有标准化水平和能力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短板之一。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陈海生:关于储能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我们市场和企业还有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来共同推动标准化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将加快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对“新能源+储能”给予倾斜性支持政策,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收益;加快建设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推动储能参与各类市场获取多重收益,真正实现按效果付费。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创新与产业策划中心主任戴剑锋:目前我们整个储能标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只是说它相关的标准还在制定过程当中,出台以后标准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对于商业模式的问题,通过这种先行先试,找到符合市场规律,可以推广的商业模式,能够适应我们整个新兴储能发展的一套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