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
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装备和关键支撑技术,其发展不仅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还将有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持续领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和宝贵就业机会。
目前储能成套设备中主要降价的空间来源于电芯。交流侧的变流器、变压器、断路器都是成熟设备,降价空间不大;直流侧的预制舱、空调、消防等传统设备降价空间也不大。电芯的价格占成套设备的60%,其主要降价因素有两个: 一是受产能影响碳酸锂价格由目前的7万元/吨左右正在逐步下降,预计将降至4.8万元/吨的成本价; 二是电芯厂正将单个电芯从314Ah提升到500Ah,再到1130Ah,大电芯带来成本降低。 预计2025年底电芯成本降至0.24元/瓦时,带动集成设备降到0.43元/瓦时,为储能进入电力市场生存打下良好基础。从产业看,新型储能是我国保持新能源领域持续领先、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重要抓手,国家有意愿继续支持其发展。我国新型储能出货量占全球的90%,应用量超过全球的40%,带动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投资应用与相关服务五大环节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优秀人才在中国创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新型储能研发和生产中心,促进新能源+储能对传统油气能源的替代。
从应用看,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方面,新型储能为整个新型电力系统服务效率高、成本低,不应定位为仅为新能源服务。表现在电力市场中,就是现阶段独立储能、工商业用户侧储能收益高,新能源配储收益低。作用方面,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既发挥类似抽水蓄能的作用,打通大电网调节“主动脉”,又能够解决分布式光伏、用户侧负荷等“毛细血管”问题,并获取合理收益。价格方面,目前,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需求仅为抽水蓄能的约三分之一,且应用更加灵活,预估会在新型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五大趋势预判:
一是独立储能近期有望获得容量电价政策。容量电价是电力系统对发挥固定作用、消费固定成本的市场主体给予或收取的费用,分为发电侧容量电价和用电侧容量电价。在发电侧,获得容量电价的是抽水蓄能和煤电。这两类发电设施成本高昂,建成后即使不发电,也随时可以发挥支撑电网供电的固定作用。新型储能构成的大型独立储能电站对抽水蓄能有替代作用,且新型储能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抽水蓄能和煤电,因此应该给予新型储能发电侧容量电价。早在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就提出“研究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基于新型储能大发展不推高用户电价的考量,预判会将2小时储能容量电价限制在100元/千瓦/年以下,4小时的限制在180元/千瓦/年以下,保持独立储能的微利状态。
二是独立储能充电价格政策有望进一步优惠。新型储能充电时是特殊的用户,充电的目的不是用电,而是为电力系统提供调节资源,因此充电时不能当做普通用户对待,应给与优惠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免除输配电价和基金附加,并免除作为用户缴纳的容量电价。输配电价和基金附加方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中明确“独立储能电站向电网送电的,其相应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有部分省份对充放电损耗部分仍然征收输配电价和基金附加,预估将取消,进一步减轻负担。充电时的容量电价方面,如果充电按照用户缴纳容量电价,则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的2亿造价独立储能电站,每年容量电费就要4千万元。容量电价属于省级事权,如山东省能源局已经协商电网企业财务部和营销部,充电时按照单一制电价收费,不再缴纳容量电价,预估各省逐渐会按此执行。
三是分布式储能远期有望获得扶持政策。分布式光伏已经成为影响配网电能质量的重要因素,带来过电压、变压器反向重过载等问题,如果通过增加配网投资解决上述问题并不现实,但通过分布式储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以山东为例,在实践中,分布式储能一般布置在线路临近低压变压器的位置,每个村变压器容量约为200-400kVA,根据分布式光伏规模配置100kW或者60kW的2小时储能,促进分布式光伏在台区范围内消纳,解决新能源消纳的“毛细血管阻塞”问题。分布式储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但可使用类似虚拟电厂的通讯和控制技术,聚合为“虚拟”的独立储能电站参与市场,盈利只差“临门一脚”。
四是用户的容量电价远期改革将利好用户侧储能。现有的大用户即使不用电,电网企业也要为其随时可用电而备用大量输变电设备,这些输变电设备投资需要固定的补偿机制,因此需要315千伏安及以上的用户按变压器容量或最大需量缴纳容量电价。但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用户的灵活用电愈发重要,但容量电价的存在限制了用户灵活性的发挥。以山东为例,中午的深谷电价低至0.18元/千瓦时,但中午多用谷电,会造成需量电价大幅上升。根据计算,用户若全用谷电,则容量电价摊到度电成本高达0.6元,是电量电价的三倍,因此该省虽然日内价差很大,但是吸引的填谷负荷至今只有500万,只占基础负荷(7000万千瓦)的7%。未来,一旦用户侧容量电价改革成功,将利好用户侧储能。
五是新型储能的跨部门支撑体系建设可能提速。新型储能要想落地并在电力市场中发挥作用,需要能源管理、能监市场、发改价格、电网营销调度等电力相关部门合作构建行业内支撑体系。这是新型储能落地的必由之路,预估各级政府将会逐渐意识到支撑体系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加速支撑体系建设。
特别声明:汉星能源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